当前位置:朱砂小说网>女频言情>夜读全唐诗> 第527章 享太庙乐章之八《寿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27章 享太庙乐章之八《寿和》(1 / 1)

享太庙乐章之八

寿和

八音斯奏,三献毕陈。宝祚惟永,晖光日新。

《寿和》译文如下:

八音齐奏,三献之礼尽皆陈列。

王朝福运永续,光辉如日常新。

(注:“八音”泛指乐器;“三献”为祭祀礼仪;“宝祚”指帝位、国祚。)

探微《享太庙乐章·寿和》:领略唐时祭祀诗里的家国祈愿

在唐朝诗歌的浩渺烟海之中,魏徵创作的《享太庙乐章·寿和》,宛如一座庄严肃穆的精神丰碑,静静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政治理想与文化诉求。作为郊庙祭祀诗,它承载着沟通天地、缅怀先祖、祈愿家国的神圣使命,将庄重的仪式感与深刻的文化内涵融入到凝练的诗句之中。

首联:奏响祭祀序曲,奠定庄严基调

八音斯奏

诗歌开篇“八音斯奏”,短短四字,便如同一记雄浑的钟鸣,将读者带入到祭祀典礼的宏大场景之中。在古代,“八音”指代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等不同材质制成的乐器,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古代音乐体系。当祭祀的时刻来临,八音齐奏,悠扬的旋律瞬间弥漫在整个祭祀场所。编钟的清脆、磬石的空灵、琴瑟的悠扬,各种乐器的声音相互交织,宛如一首宏大的交响乐,奏响了对祖先和神灵的颂歌。这不仅展示了祭祀仪式的隆重,更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神圣不可侵犯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庄重肃穆的基调,仿佛在向世人宣告,这场祭祀将承载着国家和家族的深深敬意与美好祈愿。

颔联:陈列祭祀贡品,彰显仪式庄重

三献毕陈

颔联“三献毕陈”进一步展现了祭祀仪式的严谨与庄重。“三献”是古代祭祀中的重要环节,通常包括初献、亚献和终献,分别由不同身份的人向祖先或神灵献上祭品。这些祭品不仅代表着物质的供奉,更象征着后人对先辈的追思和敬意。当“三献毕陈”,各类贡品整齐地陈列在祭祀台上,祭品的丰盛和摆放的规整,无一不体现出祭祀的严肃性。从精美的食物到珍贵的器物,每一样贡品都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感恩和对神灵的敬畏。这一细节强调了祭祀并非简单的形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虔诚表达,彰显了唐代祭祀文化的规范性和庄重性。

颈联:祈愿皇位永固,寄寓国家昌盛

宝祚惟永

颈联“宝祚惟永”直接表达了对皇位永恒的祈愿。在古代社会,皇位被视为国家的象征,其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宝祚”一词,寓意着皇帝的宝座如同珍宝一般珍贵,承载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福祉。“惟永”则强烈地表达了人们希望皇位能够永远传承下去,国家能够长治久安的美好愿望。这一祈愿不仅体现了对封建统治秩序的维护,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深切期盼。在他们看来,只有皇位稳固,才能保证国家的政治稳定,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良好的环境。

尾联:赞美德政辉煌,描绘国家新貌

晖光日新

尾联“晖光日新”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皇帝统治下国家的繁荣景象。“晖光”象征着荣耀和光芒,寓意着国家在皇帝的领导下焕发出耀眼的光彩。“日新”则表示国家每天都在发生新的变化,不断进步和发展。这一句诗形象地展现了皇帝德政的显着成效,在其治理下,国家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民生活幸福美满。国家的生机与活力如同一轮初升的太阳,每天都展现出新的辉煌。这句诗不仅是对皇帝德政的高度赞美,更是对国家未来发展的美好展望,体现了唐代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整首诗通过对祭祀场景的细致描绘以及对国家繁荣的殷切祈愿,全面展现了唐代对祖先崇拜、君权神授以及国家繁荣的高度重视。在语言上,诗歌用词精准、庄重典雅,如“八音”“三献”“宝祚”等词汇,既体现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又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在意境营造上,诗歌从祭祀的宏大场景入手,逐步延伸到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祈愿,构建了一个庄重而宏大的意境,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唐代祭祀文化的雄浑气象和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享太庙乐章·寿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更是研究唐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唐代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社会风貌,领略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朱砂小说网